隨著我國有機農業的快速發展,目前通過有機認證的作物生產面積達到240多萬公頃,涌現了公司+基地+工人、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等多種生產經營模式。這些經營模式是以有機產品標準和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為指導,以有機認證為手段,進行有機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實現了相應的環境與社會效益。為了更好地落實“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同體理論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地方政府與科研院所正在探索以行政村為單元,整體推進全村有機農業生產即有機村的建設,以促進有機農業與村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共促共融。其特色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機村建設需要村兩委的主動謀劃。不同于公司和合作社以生產基地為主體的有機生產,有機村的建設需要村支部和村委會對村域范圍內的種植養殖進行整體策劃與合理布局,實現全面轉換、協調發展和循環利用;需要加強對村域范圍內自然生態環境和水資源的保護,加強對村域范圍內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治理,加強對森林資源、古樹名木和溝渠塘河丘等野生生物棲息地的保護,實現生態平衡,為有機農業生產創造優良的生態環境,而有機農業生產同樣可對村域內自然生態環境和野生生物保護做出貢獻。
 二、有機村的建設需要村民的更多融入。村兩委通過宣傳和發動大多數村民加入有機農業生產,既可提高村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又能共享有機生產的紅利。村民在有機農業生產實踐中能夠認識和體驗不使用化學農藥、肥料的可行性與通過施用有機肥、種植綠肥、秸稈還田等措施帶來的改良土壤、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減少面源污染與溫室氣體排放的益處,從而普遍提高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自覺性,提高保護一草一木和各種野生動物的意識。同時,村民可以從有機農業生產和有機產品銷售中獲得更高的收入,分享有機生產的紅利。
 三、有機村建設能促進村域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有機村的建設通過綠化美化農田環境和村容村貌,建設美麗茶園、美麗果園、美麗菜園,提供特色有機產品的采摘服務,以促進學生的農業研學活動和鄉村旅游;通過挖掘恢復農村傳統美食的加工技術,對有機產品進行加工生產,提升有機產品的價值;通過民宿建設,讓游客在享受鄉村恬靜美麗的同時,品嘗有機食品,過健康生活。 總之,有機村的建設是有機產品開發的一種新模式,能更完整地遵循有機農業健康、生態、公平、關愛的原則,更好地實現有機生產與環境保護共贏的目標。 |